摘要:
环境光学用于大气环境监测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近10年来,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在环境光学监测仪器研发方面,而且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实质性进展。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已经进入大气环境和污染源常规监测的业务系统,更多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在城市和区域环境科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在2007年“好运北京”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的行动计划中,大规模地采用了环境光学尤其是开放光程监测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规模化应用不仅推动了单项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和应用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并在组网和数据实时传输和处理方面取得进展。作为主要报道国内外大气光学和环境光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的《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组织出版“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气环境光学监测”专辑,集中反映国内在这一专题研究的成果,是一次学术层面的总结,也是意在推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是我国当前和未来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严峻的城市群和区域空气污染对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长期存在的污染源清单问题增加了科学管理的难度。西方发达国家多年来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面对我国改善环境的迫切需求,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在遵循常规环境管理方式的同时,寻求更为有效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是一种合理选择。
环境光学监测技术为大气监测和管理领域实现这种跨越提供了可能。利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和发展相应的应用技术规范,使污染物输送总量的监测、区域间相互影响的监测在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成为可能;使发展易于更新的区域化的污染源清单技术,建立新的污染源管理模式成为可能。为了实现这种跨越,需要持续地推进对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和应用技术,以及应用中所涉及的诸多科学问题的多学科协同研究。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本专集能够对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发展进程有所贡献。
由于征集的文章较多,本专辑分两期刊出。
虞统:大气环境监测专家,教授级高工程师。1944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获环境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长期从事大气环境监测和研究。主持完成《北京市城近郊区空气污染预测预报研究》、《北京市能源环境分析》、《中法合作北京气溶胶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预报预警》、中意合作《北京市智能公交与交通污染监控示范》等研究课题或项目。 监测业务中,1998年提出采用PM10来替代TSP的技术路线,使北京市得以在全国率先将PM10监测纳入常规业务,并在空气质量日报中发布PM10的污染指数,对全国42个城市于2000年6月实施的日报发布中统一采用PM10来替代TSP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上世纪末开始,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瑞典查尔莫大学合作开展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在城市开放尺度的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探索,取得重要成果。针对严重的颗粒物污染和日趋加重的区域污染过程影响,提出建立北京市三维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计划,在国内环境监测领域首先开展将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差分光谱、颗粒物粒子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组合的业务化应用,提升了对区域颗粒物污染过程的认识能力,并在实现对污染物跨区域输送的定量化观测等方面取得进展。